快樂是什麼?是要學習如何面對悲傷、碰到難關怎麼處理?人生碰到很多挫折,端看對待事情的角度會變得有所不同,不妨「換位思考」,去思考生命出路,或許會因而轉彎;換言之,面對悲痛的事情,不是不可悲傷,許多事情,也不是非用嚎啕大哭不可。
「如何面對人生一路走來,不可避免的挫折、創傷、心碎、困頓、恐懼...包括親人逝去,以及冷靜地看待自己的死亡?」陳文茜教授強調,快樂,不是逼你成為終身笑匠,那是卓別林、小S的職業。快樂,是無所畏懼面對生命。很多人覺得自己活得太累太苦,實際上,可能只是他們太愛自己,太少關心世間他人真正的苦難。
陳文茜教授還列舉愉悅哲學家的快樂清單,她強調,人生有些是自然且必要的,比如朋友、自由、思想、食物、庇護、衣服。也有自然卻不必要的,例如豪宅、私人大浴室、盛宴、僕人。而最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東西,其實是人汲汲營營尋求的名望與權力。
人究竟要如何面對悲傷?文茜教授分享在榮總兒童癌症病房歌唱的片段,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病人,他們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自己的病情。得了癌症卻大聲說話的小男生、接受化療準備開刀的女病患,這些病人在生理上飽受折磨,卻仍樂觀的面對,用音樂彈奏化解生命中的困境,即使可能是最後一次彈奏,極盡所能的把樂音拉到極限,呈現對生命的熱情。
陳文茜教授再列舉一個年輕人要成長的27件事,如跟最好的朋友去旅行、學會烹飪、保持經濟獨立、去面對一種你最恐懼的事情、獨自生活、實現一個目標、找到你喜歡的酒、為目標邁出第一步、挑戰自己、開車去旅行、一個人嘗試很棒的餐廳、在陌生的地方生活、學會開手排車、發現一部戲劇並在一周內看完、健身、自己動手做、熬夜看日出、看你最喜歡的藝術家現場表演、列讀書清單並閱完、學會對抗、當志工、嘗試新的興趣、應徵一份理想的工作、保持寫日記、與陌生人長時間的交談、自願做一件瘋狂的事情、認識你自己。